《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》心得,為什麼台灣會有毛驢呢?

Advertisement

「我有一隻小毛驢我從來也不騎,有一天我心血來潮……」

S 6414348 |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

專攻戰後農業發展史的劉志偉在《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》書中寫道:「美國人要給啥玩意,要給多少,都是國務院決定的。當美國佬塞了一堆我們不想要的東西時,我們也只能硬著頭皮照單全收,而善用美援物資就成為早期農政官員必備的專才。」

由於農民不吃大麥片,所以糧食局將大麥片送到三峽農會試驗餵豬;而海華國際贈送的 25 頭毛驢,搭乘傑克遜總統號從基隆港下船以後,因為農民不喝驢奶不吃驢肉(當時連牛肉都不吃),該讓這些毛驢何去何從成了頭痛的問題。

最後將一匹公驢送到金門配種,以做為交通工具使用,當時報紙標題為:「農復會慨允撥贈美種驢一頭飛金。」

其餘毛驢則送至山區部落做為改善山地交通使用,透過省農林廳的「驢子管理講習班」將驢子貸放給結訓的原住民青年。

追溯農復會文獻,在此之後就沒有小毛驢的相關記載,那些毛驢之後的發展也就不得而知了。

不知道小毛驢這首兒歌和這些佚事有沒有相關,但感覺童年每天都得要喝羊奶應該正是因為美援留下的習慣?

博客來商店:購書連結

 

 點一下追蹤 IG 與吹著魔笛的浮士德粉絲團 🙏

追蹤 Instagram👍https://lihi3.cc/vlzV5

↓追蹤 Facebook 專頁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