莉莉絲CEO王信文 | 換工作時,如何做出高品質的選擇?如何選擇公司與老闆?

Advertisement

原題:王信文 | 換工作時,如何做出高質量選擇(微信公眾號)

更多莉莉絲 CEO 兼創辦人王信文的公眾號文章,可掃下面 QR Code。

Image 015 |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

上週寫了一篇公眾號《如果我回騰訊上班》,反思了我作為員工時為什麼在騰訊混的那麼差。這篇文章很受歡迎,閱讀數創下新高。這也很好理解:以前我的文章,都是站在CEO的視角寫,所以受眾面打不開,因為畢竟要考慮CEO問題的人太少。

臨近春節,相信很多朋友做好了准備,拿完年終獎過完年就回去換工作。這篇文章就站在一個普通員工的視角寫一寫,如果要換工作,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注意的。畢竟有時候,選擇真的比努力更重要。

 

選擇上升期的公司,而不是選擇成熟期的公司

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,就是認為要加入的公司越牛逼越好。其實並不是。因為公司如果已經很牛逼,說明業務成熟、組織健全,也說明後來者已經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。

但是如果公司在上升期,那就會有很多好處。一方面,上升期的公司為了維持增速,往往會做大量的嘗試性業務,這就給內部員工帶來了很大的試錯和學習的空間。

另一方面,上升期的公司,給員工的物質激勵(獎金、股票等)往往也會更大方。因為激勵的本質邏輯,就是把增量(而不是存量)拿出一部分跟員工一起分。

最近有傳聞,說廣州的微信總部,提前4個月上調了薪水。我問了下在騰訊工作的朋友,消息屬實。這在騰訊公司是比較罕見的,因為騰訊是個治理規範、很講規則的公司。拼多多和頭條系,雖然絕對體量跟微信還有很大差距,但是近期的增長勢能強勁,招聘策略也很激進,想必給微信帶來了不小的壓力。

 

加入公司的核心業務而不是邊緣業務

去年年初,我有幾個好朋友,從騰訊游戲去入了阿里巴巴的遊戲部門。我倍感惋惜,因為阿里雖然很牛逼,但遊戲卻不是阿里的核心業務。

所謂核心業務,就是公司離開了這個業務不行,一定要做好。對騰訊、網易來說,遊戲都是核心。而所謂非核心業務,就是不會投入戰略資源、公司的CEO不會把注意力放在這裡、且隨時可以砍掉的業務。

如何判斷一個業務是不是公司的核心呢?看看CEO的公開講話就知道了。阿里的CEO張勇,最近提的最多的是“商業操作系統”。遊戲,顯然跟“商業操作系統”沒有半毛錢關係。

 

選擇有產業理想的老闆,而不是只想賺錢的老闆

一個公司的老闆的想法,對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。近幾年,我去讀了湖畔大學和中歐商學院,認識了不少老闆。我發現有一條標準,可以立刻把所有老闆分為兩種:熱愛自己的行業的,和不熱愛自己行業的。

為什麼會有不熱愛自己行業的老闆?原因很簡單。因為很多公司之所以能做起來,都是受到很大外部環境的影響。當某個行業正在風口上,有著巨大勢能的時候,有時候也未必需要老闆自己多熱愛、多懂業務,招來幾個強的人也能把業務做起來。

我是做遊戲公司的。就會經常有其他公司的老闆問我:你為什麼還在做遊戲?這個生意真的不好啊。因為做遊戲要拼爆款賭運氣,游戲公司經營業績不穩定,資本市場也不認可,給的估值也不高。這時候我就會回答:因為我真的很喜歡玩遊戲啊!

如果老闆不熱愛行業,那公司也就不會有真正的使命和願景。那麼從長期來看,公司就是老闆的賺錢工具,或者是資本操作的工具。這樣的公司,就缺少足夠的動力,把業務真正做深、做強。

如何判斷一個老闆是否有產業理想呢?同樣也可以看看老闆的公開講話。如果講話內容裡有很多的“用戶視角”,比如用戶如何熱愛和使用自己的產品,那老闆熱愛行業的可能性就比較高。如果講話核心內容都是各種數據,比如收入、利潤、DAU增長,那就比較危險。

 

新手選擇成熟業務,高手選擇新業務

同樣一個公司,裡面可能既有成熟的業務,也有新開展的業務,應該選擇哪個?

取決於對自己的定位。

如果處在新手學習期,那就應該去成熟業務。因為成熟業務的用戶量更大,獲取用戶反饋更容易。一個人的能力成長,需要來自真實用戶的反饋和檢驗。如果一個新人,做出來功能就有幾百萬人會用,那對個人的成長提升是很快的。

如果已經覺得自己是高手,那就應該挑戰新業務。因為要做成新業務,比維護一個老業務,難度要大很多。但這個從0到1的過程,會大大加強自己對業務、對用戶的理解。

同時,如果做成新業務,被公司激勵的空間也大很多。因為前面講過,激勵的邏輯是拿出增量來跟員工一起分。

 

選擇合適自己的競爭環境,避開慘烈競爭

最後這條,一般不適合拿出來公開講,因為顯得有點心機。但是,是真話。因為寫完這篇公眾號還有3篇我就完成任務不寫了,所以就多講一些真話。

剛畢業的時候,我就很幸運拿到了騰訊的offer。我是南京大學畢業的,但跟我同年進入同一個部門的畢業生,還有五六個,基本都是復旦、交大畢業的。這就意味著,如果我要獲得升職,會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。結果你也知道了:雖然我覺得自己挺棒的,但還是在競爭中失敗了,被迫創業。

前段時間,我組織了一次大學同學聚會。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:畢業後去了中小公司的,通過七八年時間,往往已經成了公司的技術骨幹,甚至CTO。而去了巨頭公司並且還留著的,往往只是升到了小組長的職位。道理是一樣的,也是因為競爭環境不同。

從小到大,我們接受的教育,都是如何做好自己。但其實,每個人的境遇都是跟環境互動的結果。如果發現自己的境遇不好,也許並非自己做的不好,而是競爭環境實在太慘烈。

希望你讀了這篇公眾號,可以偶爾跳出慣性,獲得一些外部的視角。做一些主動的選擇,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。

(全文完)

Faust
許多網友會透過粉絲專頁來詢問類似的問題:「我應該加入大公司,還是選擇去小工作室?」
希望王信文的這篇分享,可以起到一些指引的作用。
至於個人的經驗,等我再成功一些,應該才有立場分享 🙂

 

 點一下追蹤 IG 與吹著魔笛的浮士德粉絲團 🙏

追蹤 Instagram👍https://lihi3.cc/vlzV5

↓追蹤 Facebook 專頁↓